胶东花饽饽寓意是什么

这种造型最多的花饽饽是什么东西的造型?有什么寓意?
这些花馍有各种动物造型,有老虎,猴子,兔子,也有藕的造型,民间高手心灵手巧,这些花馍造型只是冰山一角,寓意生活甜蜜美好。
哪位知道胶东大枣饽饽的由来或者历史故事?不胜感激。

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1、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2、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历史的演变与战争时期,麦子开始在全国普及。最后,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


3、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

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是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4、大枣饽饽还是喜事的主角。做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做出的饽饽能“笑”,就是饽饽出锅时裂开个口子,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却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实现,饽饽“笑”与调面的手艺有关,调面的时候发酵的面要加上生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裂开,正常的发面是不笑的。


5、办喜事的时候这个是非常讲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把饽饽做的好,结婚的时候做饽饽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四个饽饽为一喜,八个就是双喜。之前婚庆的时候不摆菜,就放一对蜡烛,还有八个饽饽。

扩展资料:


1、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

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用以祭祀、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等。


2、胶东花饽饽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捏制风格古朴自然,造型或敦厚或灵巧,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和心理意识的综合载体。

制作流程为: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它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有“圣虫”(“神虫”)、“花馍”、“巧饽饽”等名称,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生活艺术品。

在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特色,风格迥异。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分为“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几个大类别。


3、婚礼是人生中一件大事,对花饽饽的要求自然也高。特别是放在脸盆中的花饽饽“龙凤呈祥”(俗称脸盆花饽饽),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生动有趣,色彩鲜艳明快。

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枝葩蕾。除此之外,结婚花饽饽还有“八大件”:一对鸳鸯表示爱情;一对鲤鱼表示生活富裕;一对肥猪表示五谷丰登;一对寿桃表示长寿百年。


4、“送三”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农历三月初三,由娘家做一筐篓“春燕”带回婆家,表示燕子归巢,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百岁”是婴儿出生后满百天,由姥姥家送的贺岁花饽饽,莱州一带称送“月豉”,主要制作“长穗(岁)”、“糖包”、“糖帽”、“挂花”、“虎头”、“月豉”等小品,盼望他们健康成长。


5、还有,在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使正月里不用再做主食,家家户户都会蒸花饽饽,同时要做四个“圣虫”、八个大枣饽饽等。大枣饽饽等用来供奉先人;“圣虫”则放在馒头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表达民众一种向往生活富足的思想。

胶东花饽饽习俗是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胶东花饽饽习俗涉及到哪些民族
胶东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而且多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胶东花饽饽习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着胶东人的心理感情和文化内涵,强化了民俗情境和民俗事象,广泛用于祭祀供奉以及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吉祥、辟邪消灾、馈赠亲友等风俗中。
胶东花饽饽两条鲤鱼对石榴啥寓意?
鲤鱼,年年有鱼,石榴,多子多福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