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与梧桐树寓意,梧桐落叶秋天暮,行客归程去似飞,谢得皇公多得力,顺风载得明月时。分手后求的姻缘的,啥意思呢?

行人与梧桐树寓意目录

应该如何通过意象来读懂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悟

梧桐落叶秋天暮,行客归程去似飞,谢得皇公多得力,顺风载得明月时。分手后求的姻缘的,啥意思呢?

求一篇古诗鉴赏.什么诗都可以.1000字(

应该如何通过意象来读懂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悟

古诗中有许多种意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属于哲学范畴。

诗学中的意象依然是“立象以尽意“,但诗中之“象”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古典诗词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

了解和掌握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运用意象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志向和心路。

从而构成意味隽永的意境。

意象是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重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

1、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喻心志之忠贞、品格之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2、明月

  对月思亲——用明月来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中”,望明月而月思故乡,思故国,前者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后者则表明了后主的亡国之痛;再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皆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折柳

  折柳以寄托惜别之情。

柳和留谐音,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再如如 《送别》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借折柳相送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流传于世。

后世也常把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则说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这些都用到了折柳这个意象。

4、 蝉

  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又因其生活习性,还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以蝉品行高洁,而使用后者时居多。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唐代雍陶的《蝉》中写“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就是用蝉表现凄楚的一个代表。

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则是用蝉喻指高洁品行的代表。

5、南浦

  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

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就如下面要说的长亭一样。

6、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再有元杂剧《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文学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表达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7、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有《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中写“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中写“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 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里“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意象,有些意象是固定的,有些意象稍灵活些,我只根据别人的言论好我自己的看法整理了一小部分较为固定的意象,也并非没有错误和疏漏,仅供参考。

梧桐落叶秋天暮,行客归程去似飞,谢得皇公多得力,顺风载得明月时。分手后求的姻缘的,啥意思呢?

诗义:梧桐都已经落叶秋天就将结束了,在外的游子赶着回家就好像飞起来了一般,庆幸有一位贵人经常出力帮助,这才一路顺风在明月之时赶回家。

解义:既然是姻缘,大概就是说你分手之后,再过一段时间也许会碰到一位可以帮助你的人,而正是有这位贵人的帮助,你可能会有一段新的恋情,并最终修成正果!

非专业,不准勿怪~

希望能对楼主有些帮助!

求一篇古诗鉴赏.什么诗都可以.1000字(

将进酒,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