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药花语本草纲目

白色芍药的花语及其功效作用
芍药花大且美,有芳香,单生枝顶,它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那么芍药有怎样的花语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白色芍药的花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色芍药的花语
  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现在,芍药已经成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是中国的爱情之花。

  西方的玫瑰是带刺的,中国的情花芍药不仅美丽,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闪着中华民族如玉如芍药一样的品德和性格,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粉红色的芍药如天边的彩霞,亦如相恋中羞涩的少女,浪漫、含蓄的芍药映红着春天的面庞。上巳节的习俗和“赠之以勺药”的情歌,从诗经的吟唱一直沿袭到汉唐明清。古老的中国,芍药一直是爱情的旋律,浪漫的山歌。
  芍药的花名由来
  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的别名甚多。在中国花卉绚丽的百花园中,古人将芍药推为“花相”(花中宰相),又因芍药为草本,故又称为草芍药。它花大色艳,妩媚多姿,故名为“娇容”、“余容”。古时人们于别离时,赠送芍药花,以示惜别之情,所以又名“将离”、“离草”。唐宋文人称芍药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之杯,芍药花开于春末,意为春天最后的一杯美酒。芍药是草本花卉,没有坚硬的木质茎杆,犹如弱柳扶风、柔弱无骨般的少女,故有“没骨花”之称。因它的花有香气,有“挛夷(又名“黑牵夷”)、“留夷”和“辛夷”之名。此外,古名还有“解仓”、“白术”、“犁食”、“铤”等。

  在国外,芍药也倍受青睐,有“花中皇后”的美称。代表含义芍药自古就是中国的爱情之花,现在也被誉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白芍药的功效与作用
  观赏价值

  都说牡丹百花丛中她最鲜艳,其实芍药一点也不输于牡丹,甚至芍药与其齐名并成为花中二觉。白芍药是芍药中花色洁白最为著称的,白芍药所结出的花外形很大,花姿十分艳丽美观,花型有丰富多变。是一种极富观赏性的花卉,适合园林园艺种植,及家庭盆栽养殖。

  药用价值

  药性

  凉性是白芍药的属性,食用起来味道不仅苦而且酸,但是对于补血阴虚、腹痛盗汗、月经紊乱等症状起到有效作用。

  抗菌抗炎症

  能够有效抑制十余种病菌,比如痢疾杆菌等。

  养血护肝

  在血液方面白芍药经常应用于心肌缺血、调血糖、改善血流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功效。其次保护肝脏的健康,淡化一些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伤,白牡丹可以起到有效地保护伞作用。

  其他功效

  白牡丹还广泛应用于解痉、镇痛、抗疲劳、抗氧化等方面。效果明显,价值极高。

  食用禁忌

  白芍药虽然是一味中药,有些是宜食的情况,但是有些情况不敢胡乱食用的,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比如,体弱阴虚、血亏、胸腹痛、经常盗汗的有上述情况的体质差的人群是适宜食用的。但是,白勺的属性是寒凉的,体寒造成的腹泻患者切不可食用,以及小儿如果患上荨麻疹,期间一定不能服用,此外,白芍药不可与藜芦同食。
  芍药的生活习性
  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喜温耐寒,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耐寒性较强,夏天适宜凉爽气候,但也颇耐热,在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42.1℃,也能安全越夏。芍药生长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长繁茂,花色艳丽;芍药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层深厚,又是粗壮的肉质根,适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烂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盐碱地不宜种植。

  以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但应注意含氮量不可过高,以防枝叶徒长,生长期可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使枝叶生长茁壮,开花美丽。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芍药因为是肉质根,特别不耐水涝,积水6-10小时,常导致烂根,低湿地区不宜作为我国的芍药产区,每次水灾,对芍药几乎都是毁灭性的,只有在高敞处,未被水淹的芍药留了下来。

猜你喜欢:

1. 十二星座代表的花仙子是哪些

2. 芍药花花语是什么

3. 情侣之间以脑筋急转弯说我爱你

4. 描写花卉的优美句子

5. 看望朋友送什么花

6. 描写芍药花的优美句子
白芍药花的花语


1、楚楚动人:白芍药花色为白色,开放时花朵随风摇曳,十分美丽动人。
2、思念之情:可以将白芍药送给许久未见的朋友或恋人。
3、心有所属:我国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时,通常会以白芍药相赠。
4、高贵美丽:白芍药开花时花型饱满,姿态万千。

白芍药的寓意


1、楚楚动人

白芍药的寓意是楚楚动人,植株开花时花色为白色,花朵随风摇曳,十分美丽动人,适合送给自己喜欢的女生,以表达对她外形的赞美。


2、思念之情

白芍药的花语为思念之情,植株洁白的花色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如同一位长期等待心上人的闺中美人,可以将其送给许久未见的朋友或恋人。


3、心有所属

白芍药有心有所属的寓意,在我国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时通常会以白芍药相赠,象征着两个人之间对于爱情的约定,现代也可以将其送给暗恋的人。


4、高贵美丽

白芍药的花语还有高贵美丽,植株开花时花型饱满,姿态万千,看起来如同一位高贵的贵妇,适合将白芍药送给生活中比较欣赏的女性朋友。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本药处方名有生白芍、炒白芍。处方只写“白芍”,药房付生白芍。     【性味与功效】     味苦、酸,性凉。功效: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缓中止痛,平肝敛阴。     【传统应用】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头痛、眩晕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白芍、甘草,治疗伤暴脚挛急。又《本草纲目》:白芍、炙甘草,治疗腹中虚痛。又《本草纲目》:白芍、甘草,治疗消渴引饮。②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白芍、当归、黄连、木香、槟榔、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治疗下痢脓血,里急后重。③芍药汤《圣济总录》:白芍、桂、甘草,治疗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在著名方剂调和营卫、解表退热的桂枝汤中,养血调经的四物汤中,疏肝和胃的四逆散、逍遥散中,调和肝脾的痛泻要方中,清肝泻火的大柴胡汤中,治疗历节痹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均是重要的配伍药。     【主要成分】     白芍主要含芍药苷、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     1.8-药苷含量达3.8%o~5.7%,包括芍药花苷、丹皮酚,少量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吉酮、(Z)一(1S,5R)一ls-β蒎烯一1-o代β-巢菜糖苷等。     2.挥发油  白芍含挥发油。油中为苯甲酸、牡丹酚等成分。     3.氨基酸白芍含氨基酸达12.3%。其中以精氨酸最多,有6.81%;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14种氨基酸。     4.其他  白芍还含倍单宁等鞣质、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一)调节免疫:     1.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白芍水煎剂和白芍总苷灌服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芍药酸性多糖和中性多糖均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     2.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白芍总苷对T细胞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白芍总苷腹腔注射对特异性Ts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拮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     3.调节体液免疫功能:芍药总苷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SRRC溶血素抗体无明显影响,但能拮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低下,使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减轻60CO照射所致的胸腺、脾脏的萎缩以及溶血素抗体生成的抑制作用。白芍总苷既能促进IgM生成,又能使IgM生成降低,对体液免疫起着双向调节作用。     (二)抗炎:     芍药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芍药苷和丹皮酚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功效。     (三)对消化系统     1.保肝: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均有显著的保护。对急性肝损伤白芍可使A1T显著下降.使肝细胞病变和坏死恢复。     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芍药总苷腹腔注射可使ALT显著下降,肝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肝细胞再生活跃,肝脏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苏联膜特异性脂蛋白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得到恢复,表明芍药总苷不但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有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作用。     2.解痉:白芍和芍药苷对肠平滑肌具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芍药甘草汤于低浓度时能促进胃蠕动,增及收缩力,高浓度时则抑制收缩。芍药甘草汤及芍药、甘草均能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回肠收缩。芍药能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为突触前抑制。芍药苷为解痉的主要成分,芍药解痉还与其他成分有关。     芍药甘草汤对兔肠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强于方中两药单味使用时的功效。     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分别选用芍药的5种炮制法,对乙酰胆碱所致肠痉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剂量增大,作用也随之增强。5种炮制方法的功效,以醋炒白芍的作用最强,其次为麸炒、酒炒的,清炒的最弱。     3.抗胃溃疡:芍药苷和丹皮酚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应激性溃疡和胃酸分泌的作用。芍药与甘草同用对胃酸分泌有协同作用。     (四)对心血管:     白芍水提物可显著延长异丙基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心肌缺氧的存活时间,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芍药总苷静脉注射可使兔、猫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     白芍水提物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芍药总苷能减轻血小板血栓湿重,抑制血栓形成,其有效成分为氧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芍药苷。     (五)镇痛、镇静、抗惊、降温:     1.   镇痛:芍药、芍药苷和芍药甘草汤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芍药苷与吗啡、可乐定有协同作用。     2.镇静:芍药苷和丹皮酚均有镇静作用,有增强催眠药的作用。     3.抗惊:芍药苷和丹皮酚均有抗惊厥作用,并可明显减轻脑电痉挛波,提示有抗癫痫作用。     4.解热:芍药苷可降低正常小鼠体温,但对发热无解热作用。芍药苷的降温作用与其能增敏脑内H1受体有关。     丹皮酚既可降低正常小鼠体温,又对发热有解热降温作用。     (六)增强耐缺氧和抗氧化、抗疲劳     1.增强耐缺氧能力:白芍水提物腹腔注射可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情况下死亡时间,可明显延长小鼠减压条件下缺氧存活时间。     2.抗氧化:丹皮总苷和芍药总苷对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丹皮总苷可显著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形成和AlT升高。表明白芍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功效。     3.抗疲劳:  白芍醇提物可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七)其他

    1.对内分泌的影响芍药苷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使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酮和ACTH明显升高,又能使高度兴奋状态下的血浆皮质酮、ACTH和β-内啡肽的反应降低。     2.抗菌、抗病毒  白芍水煎剂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3.抗突变作用  白芍对鼠伤寒沙门菌的突变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八)体内过程     芍药苷灌服550mg/kg,24小时后大鼠粪尿的累积排泄量分别是给药量的11.25%和1.08%,表明芍药苷胃肠道吸收差,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从粪和胆汁排泄少。芍药苷于狗和兔体内分布广,消除快,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低。在肝内很少代谢,对红细胞无明显影响。     芍药苷在肠内菌群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芍药代谢素工和Ⅱ,而增强戊四氮的抑制功效。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     2.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3.治疗坐骨神经痛、头痛、癫痫。     4.治疗冠心病。     5.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6~15g。     临床常用剂量:6~12g。     大剂量:l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临床体会】     (一)白芍传统的十大功效     在古书和著名的古方中只有芍药和白芍,而没有赤芍。白芍和赤芍常合在一起记述。这在赤芍一节中已有详细论述。     据古书中记载,白芍的功效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十大功效:①“缓中止痛”(《本草备要》);②益脾:“益脾,泻木,调血”,“安脾经,收胃气”(《本草纲目》);③补血,凉血:“酸寒能凉血补血”(《本草经疏》);④抑肝:“补阴抑肝,能补能泻”(《药品化义》);⑤泄肝:“泄肝胆伐脾胃”(《玉楸药解》);⑥泻肝:“泻肝,安脾肺”(《大明本草》);⑦柔肝:“养脾柔肝”(《本草正义》);⑧养血和营:“益阴养血”,“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理中气”(《本草正义》);⑨酸收敛汗:“酸收,敛津液,益荣”(《注解伤寒论》),“敛汗”(《本草求真》);⑩平肝(《中药学》)。     上述的十大功效可归纳为治肝益脾,缓中止痛,养血敛阴。     在《王旭高医书六种》中,王旭高将白芍归类在缓肝、泄肝、滋肝、敛肝、补肝阴5个治法之中。     白芍的功效较广而不够专一,在治肝方面竟有五六种功效;所用术语也有些含糊不清。在近现代中药学书上,白芍一般归类在养血补血药一类中。但笔者倾向于将其归类在理气药之中,理由详见随后的阐述。

    (二)白芍功效的定位——疏肝理气     1.白芍疏肝:在许多传统的疏肝和解方剂中都有白芍,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等。这四个疏肝的代表方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柴胡与白芍同用,用白芍协助柴胡疏肝和解。因此说,白芍应该是一味疏肝药,并且与抑肝、泄肝、泻木、柔肝、缓肝、平肝等各种功效相比,似乎更确切一些。药理研究已证实白芍有保肝和镇痛作用。能治疗肝脏损害和肝区疼痛,这与柴胡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2.白芍缓中:所谓缓中,就是缓和中焦之急痛的意思,也就是缓和胃肠道的疼痛。著名方剂芍药甘草汤、痛泻要方、小建中汤、戊己丸等中,白芍都起着缓中止痛的功效。药理研究证实白芍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缓中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解痉止痛的结果。     3。白芍理气:  白芍是否有理气功效?《本草纲目》等认为白芍有“理中气”、“收胃气”、“收阴气”、“收逆气”、“泄邪气”、“止痛下气”等功效。这些都包含了理气的意思。《本草正义》记载白芍能治疗“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这都是“刚木凌脾之病”。也就是白芍可以治疗肝木侮土的病症,即是疏肝理气的意思。     4.与理气药比较,白芍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止痛的作用。这与木香等许多理气止痛药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大多数理气药的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其中许多药具有收缩和舒张双向调节作用。白芍理气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只有舒张解痉作用,没有增强收缩作用。     但疏肝理气药中柴胡、川楝子的主要成分也不是挥发油。柴胡是皂苷,川楝子是生物碱。破气药中的槟榔和厚朴,其主要成分也不是挥发油。槟榔是生物碱,厚朴主要是酚类和生物碱。这说明中医对中药的分类依据,主要为功效,而不是成分。     因此笔者建议将白芍归入疏肝理气药一类中。     (三)白芍养血和营,但没有补血作用     白芍传统归类在养血药中。养血的概念比较模糊,可能是调养、营养、补养、保养的意思,但与补血、生血、补益精血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具有调养、补养功效的中药很多,大多没有补血生血功效。     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重要本草著作中,关于芍药血分的主治有“通顺  血脉”、“和血脉,收阴气”、“妇人血闭不通”、“肝血不足”等记载,但没有记载具有补  血功效。中医理论肝藏血。肝血不足的意思是肝藏血不足。     《本草纲目》l6个附方中,有关血分病证的方剂主治有“衄血不止”、“衄血咯血”、 “崩中下血”、“经水不止”、“血崩带下”、“金疮血出”等,没有一个附方是治疗血虚的。  这说明古人并没有认为白芍是补血药。     现代的《中药学》教材中,虽然将白芍归类在养血药中,但该药的临床应用“①用  于月经不调;②用于肝气不和;③用于肝阳亢盛”三点中,竟没有一点是养血补血的。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代表方剂。其中当归、熟地是补血药,具有提高血细胞的作  用。白芍和川芎不是补血药,没有提高血细胞的作用。个别书上认为白芍补血,这是一种误解。     白芍具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抗凝抗栓的作用,具有镇痛、镇静和解热作用,这些  可能就是白芍在四物汤中养血与在桂枝汤和营的功效。     (四)白芍用于痛症为好    白芍既有解痉止痛的作用,又有中枢镇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于痛症为多。①腹痛腹胀:对胃肠道急慢性炎症、溃疡引起的疼痛胀痛,与木香、白术、黄连等同用,是解痉止痛的作用。②胁痛胁胀:对肝、胆、胰急慢性炎症引起的胁痛腹胀,常与柴胡、郁金、黄芩等同用,是神经镇痛的作用。③胸闷胸痛:对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常与郁金、石菖蒲、三七等同用,是解痉和镇痛共同的作用。④月经痛:常与当归、川芎、制香附等同用,也是解痉和镇痛共同的作用。⑤关节痛:对各种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疼痛,常与桂枝、知母、忍冬藤等同用,是消炎镇痛的作用。     对于神经痛,白芍虽然也能使用,但其止痛的效果是一般的。     (五)自芍没有“利小便”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有“利小便”功效。近代有人因见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中用白芍,就认为白芍能利小便。白芍是否能利小便呢?这方面先有朱丹溪,后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已经作了否定的解释,云:“白芍能益阴……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真武汤温阳利水是附子、生姜、白术、茯苓的功效。白芍与附子相配伍,能起到和阳敛阴的功效。临床实践和药理报道都没有证实白芍有利小便的作用。古代中医名家对前人的记载和经验,有肯定的,有否定的,这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白芍的剂量     白芍的常用剂量一般是l2g,这是调理用的剂量。如要治病解痛,如腹痛、肝痛、胸闷、关节痛,就要用大剂量20~30g,效果也是比较快速的。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  白芍小鼠灌服的LD50为81.1g/kg。芍药总苷小鼠灌服和腹腔注射的LD50各为2.5g/kg和0.159g/kg。     白芍丹皮酚灌服的LD50为3.43g/kg。     2.毒性反应:  狗每日口服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狗每日口服0.28g/kg和0.5g/kg,90天,除有一过性稀便和血小板增高外,未见其他毒性反应。    3.病理检查染色体畸变试验芍药苷无致突变作用。     以上说明白芍的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白芍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芍药苷片剂在临床上可能引起部分病人轻度的不适反应,如恶心、腹胀、腹泻等


白芍药的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芍药,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单服食者安期生服(钅东)法云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若欲服饵,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
⒉《本草别说》:谨按《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
⒊《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钅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理中气。脾虚则中满,实则满自消,治中则心下不痞,泻肝则胁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则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则肺急胀逆喘咳,酸寒收敛,以泻肝补脾,则肺自宁,肺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凉血补血,则太阳鼽衄自愈。脾虚则目涩,得补则涩除。肝家无火,则肝血自足;阳维病苦寒热,及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阴血旺,则前证自瘳矣。(《本草经疏》)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⒋论芍药酸收性能
⒋1成无己: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注解伤寒论》)
⒋2李东垣: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引自《纲目》)
⒋3贾所学:白芍药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因酸走肝,暂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恶敛,又取酸以抑肝。故谓白芍能补复能泻,专行血海,女人调经胎产,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调和血气。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经药,炒用制去其性,脾气散能收之,胃气热能敛之。主平热呕,止泄泻,除脾虚腹痛,肠胃湿热。以此泻肝之邪,而缓中焦脾气,《难经》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同炙甘草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义,调补脾阴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为肺金之气,郁在大肠,酸以收缓,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剂用至三、四钱,大有功效。若纯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渗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敛能收诸湿而溢津液,使血脉顺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阴也。若痘疮血不归附者,用以敛血归根。(《药品化义》)
⒋4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辨,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直用之;若里虚下痢反不当用也。(《本草崇原》)
⒋5黄宫绣: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敛汗安胎(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补痨退热,及治泻痢后重,痞胀胁痛,肺胀咳逆,痈肿疝瘕,鼻衄目涩,溺闭,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而致阴液之不敛耳?是以书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土安则金亦得所养,故脾、肺自尔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⒋6苏廷琬琬:白芍药味酸,气微寒,主收脾之阴气,泄肝之阳邪。方书云,能补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体之所存也。大凡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此味在所忌;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以收阴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气,无乃己甚乎,惟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之。(《药义明辨》)
⒌论白芍能益阴柔肝而非伐肝之剂 张山雷:仲圣之法,实即秦、汉以前历圣相传之法。说者每谓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为腹痛之主药。要知肝秉刚强之性,非藉阴液以涵濡之,则暴戾恣瞄,一发而不可制,当其冲者,实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满痛、胸胁刺痛、支撑胀闷,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宋、元以来,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以刚济刚,气行而通则不痛。非不暂图之效,然愈燥而阴愈耗,肝愈横,频发加剧,卒至肝脾之阴两竭,而燥药且不可复施,此行气伐肝,适以变本加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仲圣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而芍药所以能治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者,其全体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与伐肝之剂作一例观也。(《本草正义》)
⒍论芍药止腹痛
⒍1朱丹溪: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引自《纲目》)
⒍2虞传: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皮里,白芍能行营气,甘草能敛逆气。又痛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备要》)
⒎论芍药非补养之物 陈修园:芍药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气者,谓邪气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本草经读》)
⒏论产后忌用白芍
⒏1朱丹溪: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纲目》)
⒏2李时珍:产后肝血己虚,不可更泻,故禁之。(《纲目》)
⒏3张景岳:(白芍药)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若谓其白色属金,恐伤肝木,寒伐生气,产后非宜,则凡白过芍药,寒过芍药者,又将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非皆产后要药耶?用者还当详审。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义》)
⒏4张山雷:丹溪谓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颐谓产后二字,所该者广博而无涯涘。芍是酸寒,虚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实热当下,硝、黄、芩、连且皆不避,又安有独禁芍药一味。而乃曰产后不可用芍,则凡是娩身之后,独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谓治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则又是不问寒热虚实而概言之,适与丹溪相反。究之有为而言,两者之说,是是非非,各有所当,非可执死法以困活人者也。(《本草正义》)
⒐论白芍与赤芍功用之差异
⒐1刘翰:别本注云,此(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开宝本草》)
⒐2成无己: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注解伤寒论》)
⒐3李时珍: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补气,白治血,欠审矣。(《纲目》)
⒐4张景岳:芍药,白者味首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肢血。(《本草》)
⒐5蒋溶:阴虚阳亢者则用白芍,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阴实而阳郁者则用赤芍,取其升阴导阳以泻之。(《萃金裘本草述录》)
⒐6张山雷:《本经》芍药,虽未分别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用赤芍药。(《本草正义》)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