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马褂木Xa-32

谁有马褂木的资料??急需!!
鹅掌楸
  别名:马褂木
  学名:Liriodendronpchinense(Hemsl.)Sarg.(L.tulipiferavar.chinensepHemsl.)
  科属:木兰科鹅掌楸属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越南北部也有。

  形态特征:乔木,高40m,胸径1m以上,树冠圆锥状。1年生枝灰色或灰褐色。叶马褂形,长12-15cm,各边1裂,向中腰部缩入,老叶背部有白色乳状突点。花黄绿色,外面绿色较多而内方黄色较多;花瓣长3-4cm,花丝短,约0.5cm。聚合果,长7-9cm,翅状小坚果,先端钝或钝尖。花期5-6月;果10月成熟。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树形端正,叶形源困奇特,是优美的庭荫树和行道树种。花淡黄绿色,美而不艳,最宜植于园林中的安静休息区的草坪止。秋叶呈黄色,很美丽,可独栽或群植,在江南自然风景区中可与木荷、山核桃,板栗等行混交林式种植。

  鹅掌楸属于木兰科,为落叶乔木,树高达40米,胸径1米以上。叶互生,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枚,外轮3片萼状,绿色,内二轮花瓣状黄绿色,基部有黄色条纹,形似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 Tulip Tree”,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郁金香树”。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聚合果纺锤形,长6-8厘米,直径1.5-2厘米。坚果有翅,连雹陪念翅长2.5-3.5厘米。 鹅掌楸是一种具有一亿年以上历史的古老的被子植物。鹅掌楸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生长在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北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鹅掌楸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以后仅在我国的南方和美国的东南部有分布,成了孑遗植物。因此,我国的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都是十分古老的树种,它们对于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关系,对于探讨北半球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种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和云南等省零星分布。对产地野生大树应严加保护,同时大力发展园林绿乱氏化植树。本种具有观赏价值,木材通直,材质细密,韧性强,亦是较好的材用树种。
鹅掌楸有哪些特征?

鹅掌楸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

鹅掌楸喜温凉湿润气候,速生,通常用种子繁殖。花大美丽,叶形奇特,为园林绿化优良树木;树皮入药,祛水湿风寒;木材淡红褐色,纹理直,干燥少开裂,比重0.58克,可供作家具、建扒派筑用材。

扩展资料

鹅掌楸春姿贺为古老的遗植物,在日本、格陵兰、意大利和法国的白垩纪地层中均发现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纪本属尚有1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到第四纪冰期才大部分绝灭,现仅残存鹅掌揪和北美鹅掌楸两种,成为东亚与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典型实例,对古植物学系统学有重要科研价值。

鹅掌楸屡遭滥伐,在其主要分布区已渐稀少。鹅掌楸是异花受粉种类。但有孤生殖现象,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时即已成熟,开花时,柱头已枯黄,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况下,雌蕊虽能继续发育册锋,但种子生命弱,故发芽率低,是濒危树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鹅掌楸 (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


鹅掌楸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
鹅掌楸
【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英文名】Chinese tulip tree
【别名】马褂木,双飘树
【分类】木兰科(Magnoliaceae),鹅掌楸属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木兰科为古老被子植物,本属在中生代白垩纪中期--第三纪早-中期分布于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北欧、格陵兰和阿拉斯余大消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第四纪冰川以后仅在我国的南方和美国的东南部有分布(同属的两个种),成为孑遗植物。
因此,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都是十分古老的树种,它们对于研仿顷究东亚植物区系和北美植物区系的竖知关系,对于探讨北半球地质和气候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夏天时栽马褂木芽苗成活讲满规调附物刘措意亮占率如何?

以播种繁殖为主。10月采收种子,晒后干藏,翌春3月下旬进行高床条播。种子发芽率低,一般只有10%左右,播种量lOkg/亩左右。幼苗出土后适当遮阴,及时松土锄草。苗高60—80cm,即可定植,如用作行道树则需培育2-3年生药玉犯齐大苗。也可扦插或嫁接繁代转财扬混费通阻苦抓殖。扦插繁殖有硬枝和软枝扦插两种。在3月上中旬进行,以1-2年生粗壮枝条作插穗,长15cm左右,每穗应有2-3个芽,插入土中3/4,成活率可达80%。在6-9月取嫩枝采用全光喷雾法扦插,成活率可达30%—70%



按照园林植物对温度的要求,樟树、山茶、马褂木等,属于()植物...

C



为加快杂交马褂木的繁殖,目前主要利用的繁殖技术是()。

A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