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

白榆有哪些特征?

(Siberian elm)

学名:Ulmus pumila L.。又称榆树、家榆。榆科,榆树属。

形态和用途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具不规则复锯齿及单锯齿,无毛或下面脉腋簇生柔毛;叶柄长2~6毫米。花簇生。果近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1~2厘米,熟时黄白色,无毛,果核位于近中部。花期3~4月,果5月成熟。

榆树木材纹理通直,花纹清晰、美丽,略硬,比重0.57~0.66,有弹性,耐湿,耐腐,力学性能良好,可作车辆、枕木、建筑、农具、家具等用材。枝桠可作烧柴和编织材料。嫩叶可食,可作饲料。树皮纤维坚韧,可制绳或人造棉;并含有粘液物质,是制线香和蚊香的粘合剂。种实可榨油食用。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在以二氧化硫、铅、氯气为主污染物的厂矿区域内栽植榆树,能收到良好的净化空气的效果。

(唐午庆)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中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及华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下,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在2100~2400米,秦岭、祁连山达2500米。

喜光,在全光照下其生长量最高。能耐炎热和高温,抗寒性强。对气温的适应变幅很大,在榆树分布区,年绝对最高、最低温差达97.6℃(47.6~-50℃),年积温1600~3200℃,生长期为213~268天。榆树在中国分布范围内,以东部湿润区(包括华北平原、东北东部、淮北平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的地方,生长迅速,树体高大;中部半湿润区次之;西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年降水量少(为200~500毫米以下),榆树仍能正常生长。喜肥沃土壤但又能耐瘠薄。耐盐力较强,一般在氯化物盐土(滨海盐碱土)上能耐含盐量0.35%;在苏打盐土上能耐可溶性盐0.38%;在硫酸盐土(内陆盐碱土)上能耐含盐量0.6%。榆树生长快,寿命长,一般20~30年成材。

(张敦伦)

育种

培育速生、干形通直、抗虫害的良种是榆树育种的主要任务。德国人克劳赫(M.Klotzch)于1845年进行了U.campestris和U.effusa杂交试验,杂种8年生时,高、粗生长比亲本大1/3。20世纪初在荷兰首先发现了榆树荷兰病,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荷兰于1926年开始抗病育种,已选出几个抗病品种,美国近年来也通过杂交,选出了抗病速生的优良系号。在苏联根据对榆树荷兰病的抗性,将榆属树种分为高度感病、感病、弱度感病、抗病和高度抗病五类,而白榆的中亚生态型则是唯一高度抗病的。

中国榆树选择和杂交育种始于70年代,已评选出了一批优良无性系,单株材积比对照大30%以上。榆树容易无性繁殖,优良无性系增益又大,因此选育优良无性系是榆树的重要途径。榆树的无性繁殖可采用嫁接、嫩枝扦插和播根育苗。杂交育种也获得一些成果,如中国山东林校从白榆×毛果旱榆组合中选出的鲁榆(杂)1号无性系,树冠窄,主干圆满通直,生长快,单株材积超过对照50%,已用于生产。

中国于1980年组织了全国白榆种源试验,经6年试验结果表明:①白榆树高、胸径、侧枝长度、树干通直率与原产地纬度呈显著相关,与经度关系不大;②各种源生长力差异极大;③越冬性差异较大,如黄河中下游种源引到黑龙江省和新疆,枯梢较严重。

(庞金瑄)

造林技术

①采种:榆树4~5年生开始结实,8~10年即进入结果盛期,结实无大小年之分。翅果4~5月成熟,呈黄色。成熟后约3~4天开始脱落,可人工上树摘采或击落后扫集。采集后要在通风处阴干,以备播种或贮藏。种子千粒重5~8.2克。发芽率70~85%。在密封低温(5℃以下)条件下贮藏,1年后,种子发芽率仍可保持70%左右。②育苗: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有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做育苗地,切忌低洼易涝地。圃地要深翻30厘米,细整,施足基肥,多用床式育苗,也可用大田式育苗。一般采用条播,条距25厘米,播幅5厘米,沟深2厘米。撒种后覆土约0.5厘米,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一般3~5天发芽出土,10天左右可出齐。播种量每公顷翅果20~22.5公斤。1年生苗,苗高1~1.5米,地径0.5~1厘米,每公顷22.5~27万株。2年生换床移植苗,高2.5~3.0米,地径1.3~2厘米,每公顷6.75~9万株。在盐碱地要选择0~60厘米土层内含盐量不超过0.2%的轻度盐碱土育苗。要秋整地,施足基肥,躲过春旱,待
6、7月份下过第一场透雨后,抢墒播种。播种量每公顷30~38公斤。采用大垄双行条播,条宽3厘米,条深3~5厘米,条距20厘米,覆土0.5~1.0厘米,稍加镇压。当小苗长出2~3片真叶时,开始间苗,苗高5~6厘米时定苗,每公顷均匀留苗45万株左右,间苗后适当灌水。幼苗生长阶段要经常松土除草,于6~8月间结合灌水追肥。③造林:营造用材林要选用品质优良的大苗造林。选择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的深厚肥沃、水分充足的壤土和粘壤土,进行大坑整地(80厘米见方)。初植密度每公顷1200~1650株,3~4年后林分郁闭,采用下层抚育伐,也可采用每公顷405~600株的密度,一次定植。榆树与刺槐带状或行间混交能促进林木生长。营造农田防护林可用2~5行榆树构成的窄林带,亦可与窄冠型杨树或紫穗槐、沙枣等灌木混交,构成稀疏、低度通风结构的林带。当林分郁闭后,即多次间伐,间伐强度按材积计算一般不超过15~20%。榆树胁地较重,可在护田林带的边行合理配置其他胁地轻的树种,并挖截根沟,以减少榆树林带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干旱草原造林,要选择水流汇集的丘间滩地、宽浅凹地、沿河阶地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及沙性母质的土壤。提前两年整地,深耕30~40厘米,以利蓄水保墒。选用根系发达的壮苗,按1~1.5米株距、3~4米的行距,秋季造林。造林前进行土壤改良。在地下水位1米左右的低洼地修建台田,在常年地下水位深于1.5米的地方,修条田以提高栽树部位的高度。在地势较高的碱荒地上,无排水系统,可沟洫围田,蓄积雨水天然淋洗,促进土壤脱盐;在内陆盐碱地适当深栽,滨海盐碱地适当浅栽。初植密度每公顷3300~4950株为宜。榆树与紫穗槐行间混交,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止返盐。黄土高原地区,应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坡脚和坡的下部,侵蚀沟底部造林。要在头年雨、秋季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深度40~60厘米。按1.5株距、1.5~2.5米的行距栽植。可与刺槐、紫穗槐等进行带状或行间混交。④抚育管理:造林后2~3年进行松土除草。林木在7~8年郁闭时开始间伐,伐后郁闭度保留在0.6左右。

主要虫害有榆绿叶甲(亦称榆兰金花虫)、榆黄叶甲、榆紫叶甲、榆尺蠖、榆四条绵蚜、榆毒蛾、榆绿天蛾、榆木蠹蛾、蒙古木蠹蛾、光肩星天牛等。

(张敦伦)

参考书目

张敦伦等:《白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白榆是什么意思
白榆(UlmuspumilaL.),也称家榆、榆树,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冠圆球形。
榆树约40余种,主产北温带。中国有24种,分布几遍全国,如北方有白榆、黑榆、大果榆等;南方有台湾榆、多脉榆等;西南有昆明榆、小果榆等。农村绿化应用较多,城市内一般用于庭园、工厂绿化。
基本不用于绿化造林,且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
白榆,也称榆树,榆树约40余种,主产北温带。中国有24种,分布几遍全国,如北方有白榆、黑榆、大果榆等;南方有台湾榆、多脉榆等;西南有昆明榆、小果榆等。在榆属植物中,以白榆在造林上最重要。白榆为落叶乔木,高达25米。
白榆的介绍
白榆(Ulmus pumila L.),也称家榆、榆树,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冠圆球形。榆树约40余种,主产北温带。中国有24种,分布几遍全国,如北方有白榆、黑榆、大果榆等;南方有台湾榆、多脉榆等;西南有昆明榆、小果榆等。农村绿化应用较多,城市内一般用于庭园、工厂绿化。基本不用于绿化造林,且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


白榆和沙榆的区别
白 榆时间:2005-09-19 00:00:00 来源:网易行业 作者:吴秀丽一、形态特征

白榆亦称榆树或家榆。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在一般条件下树高为15-20米,在水肥条件下适宜的地方,树高可达25—30 米,胸径1米左右,寿命长,一般可达百年以上,有的可达400余年仍正常生长。

树冠呈卵形或近圆形,一般在主干以上分差较多,树枝较大,枝叶疏密中等,树冠约占全树的1/2—1/3。

树皮灰色或暗灰色,幼龄树皮较平滑,老龄的树皮粗糙,树皮开裂为长条状纵裂。裂沟深约0.3—1.5厘米,裂宽约1.5—3.0厘米,裂片长约5—10厘米。干部批厚1—3厘米。

茎的分枝方式为合轴分枝。茎是由各段主轴的延长,由各级侧芽连续发育而形成的。小枝细长,较柔软,圆形,浅灰色或灰白色,枝条近光滑,一年生枝条互生或对生。

芽有顶芽,腋芽及不定芽。芽早期自然死亡。花芽近圆形或卵球形,紫红色或暗紫色。

叶互生,羽状排列。表面中脉常凹陷,侧脉微凹或平,叶背面中脉隆起,脉腋微有簇生柔毛。叶两面均较光滑,老叶质地较厚。花为两性花,春季先叶开放,花全部自花芽抽出。

雌蕊子房扁平,光滑无柄,1室花柱极短,柱头两裂,条形,柱头面被刺毛,胚珠横生,花梗较花被为短,通常被毛,基部有一枚膜质小包片,花后数周,果实即成熟。

果实为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光滑无毛,果翅膜质,顶端有宿存的柱头,并有缺口,基部偏斜。

二、生长发育规律

根据播种幼苗生长的这种特点,结合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各部特征,我们把1年生苗木的生长过程划分为:出苗期,蹲苗期,速生期和缓慢生长期。


1、出苗期 :从种子播种到子叶出土而出现真叶,地下部分只有原生根无次生根。这个时期地上部分生长很慢,而根生长较快。当地上部分出现真叶,地下部分生出侧根时,出苗期就结束。出苗期的营养来源,主要是种子内部所贮藏的营养物质。

播种深浅即覆土厚度,也是影响出苗能否良好的一个重要因素。覆土厚度的确定,应视当地的气候,土壤质地,播种期而有不同。在有灌水条件下轻壤上白榆为0.5厘米为宜。

2 、蹲苗期:蹲苗是从幼苗地上部分长出真叶,地下部分长出侧根开始,到幼苗的高生长大幅度上升时为止。

(1)蹲苗期苗木生长的特点

在蹲苗期幼苗能自行制造营养物质,根系生长较快,到蹲苗期的后期,主要吸收根系分布深度达到10厘米左右;但幼苗茎,高生长仍较缓慢,生长量不超过全年总生长量的12.5%。

(2)幼苗管理措施

①根据主根伸入土层深度,确定灌水深度,一般为15厘米;松土深度根据须根密集深度,约为2-5厘米。

②当第一次侧根开始形成,地上部分长出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进行第二次间苗。最晚不迟于第二次侧根形成时期,进行第一次追肥。

③此时期为苗木最幼嫩阶段,为保证全苗,应注意防治蝼蛄,小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3 、速生期:速生期为苗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从苗木高,茎生长大幅度上升开始,到高,茎生长大幅度下降时为止。历时约71天。

(1)速生期苗木的特点

在此时期苗木噶,茎生长速度很快。从蹲苗期进入速生期,苗木的高生长每10天的平均值比前10天的平均值大50%以上。在次时期内幼苗高,茎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70%左右。

苗木在速生期间,根系扩展很快,枝叶量大增,并形成了较完整的营养器官,根系能吸收较多的水分和矿质营养,苗木能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因此是决定苗木质量的关键时期。

(2)管理措施

① 在此时期内,是幼苗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主要任务在于给幼苗创造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条件,要加大追肥,灌水措施,适时进行中耕出草。

②此时期内正处于高温,高湿季节,也是病虫害滋生,活动频繁季节,必须及时防治。


4、缓慢生长期:此时期从速生期末期开始,到苗高完全停止生长为止,历时约50天。

(1)此时期苗木的特点

苗木进入缓慢生长期后,体内的含水率降低,营养物质转入贮藏状态,苗木逐渐达到木质化,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提高。随着生长的停止,新梢由原来的浅绿色,逐渐变为紫褐色,叶片也由绿色变红紫色。在缓慢生长期间,茎和根系还在微弱的生长。

(2)管理措施

基于上述所有特征,都说明冬寒来临前,植物本身的防寒特性,这时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停止灌溉和施肥,防止苗木徒长,以提高苗木的越冬能力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