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描金红枫叶高足盘

高足杯从一件酒器,变成了价值千万的藏品,你看到了什么
「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共识,因为酒驾容易导致「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但是,在古代好像并没有酒驾这个概念,甚至一种名曰高足杯瓷器的发明,正是为了方便酒驾,这是怎么回事呢? 元 釉里红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缠枝菊花纹高足杯 13世纪蒙古入主中原,带来了一种新的酒器高足杯。草原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很多事情他们都会在马背上解决。就拿喝酒这件事来说,由于骑马需要一只手握住缰绳,想要喝酒只能用一只手,而高足杯的设计就是为了方便一只手的五指抓握。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不怕酒驾吗?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釉里红菊纹高足转杯 古代酒的度数并不是特别高,《水浒传》里的武松喝了18碗还能在景阳冈打老虎。放到今天,喝白酒试试?别说18碗,能喝一半都是酒神。而且既然在骑马,他们也不可能喝得酩酊大醉。古代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天气寒冷,他们没有羽绒服,往往通过饮酒产生热量取暖,骑在马背上被小风吹着,酒的醉意也会很快得到挥发(说句题外话,蒙古人少有不能喝的;然而不管酒量如何,在现代社会还是要做到拒绝酒驾)……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 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馆藏 高足杯的作用不仅仅用来饮酒,还可以饮茶、盛放奶浆等等,高足杯除了方便一只手抓握,长柄圈足便于游牧民族将高足杯系于腰间,便于随身携带。高足杯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草原民族的生活面貌。后来随着汉化的加强,元人还将高足杯改造成了靶杯,大一点的还能用来盛放水果,实用功能大大加强。 清乾隆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青花釉里红菊纹高足杯 高足杯某种程度算得上是草原对中原的陶瓷业文化的一个「 ”入侵”,无论南方和北方,均有高足杯的出土。元朝高足杯最为名贵的当属青花瓷,元朝青花得到了成熟,而且还出现了釉里红,在草原和农业文明的共同努力之下,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高足杯,称得上是瓷器高足杯发展的一个典范。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元朝以后,高足杯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下来。高足杯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草原文明同中原文明的融合,到了明朝仍然有大量的高足杯烧制,而且极具市场价值。据悉,明朝宣德年间的一件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成交价达到了9159万的天价。谁能想象,一个小小的饮酒杯子,竟然这么值钱!所以喜欢收藏老物件的朋友们要注意了,一定要保管好手里的高足杯,只要能够确定是真品,前景未来可期。


高足杯的时代特征

六朝晚期青瓷高足杯
唇口外卷,弧腹内收,高足(柄)瘦细垂直,底马蹄状中间实心,灰胎瓷化程度好,腹外壁釉剥落,转折缝处微现釉迹,杯内有微薄的青绿泛黄釉。此杯虽然厚重笨拙,但造型已趋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60余年间,战乱较少的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了江南地区瓷器的生产。地处水运交通要道的码头源九江古浔阳城,相传是繁荣的商埠,赣北商品集散处,也史瓷器贸易的大市场。现在遗址仍然可以看到有灰胎、青黄、青绿釉等各种瓷片遍布湖滩。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因水患,浔阳城东迁到现在的九江城区(同治《德化县志》)。六朝浔阳城遗址是现在的七里湖,它随着长江的水位升降,春夏一湖水,秋冬露湖滩。遗址面积3平方公里,内有墙基房址、陶瓷窑址、砖瓦窑址、冶炼场址等。实物表明的年代与城池存在的时间相吻合。过去人们对这些遗存物都不重视,两岸的农家把湖滩上的古陶瓷盘、碗拾大作鸡食盘。这只青瓷高足杯就来自他们的家里。此杯在胎、釉、工艺等方面的特征与湖滩遗存的瓷片相符合。烧造窑口应为丰城罗湖窑(唐代称洪州窑)。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云:丰城窑历东晋、南朝,直到隋唐。是一处延续烧造时间较长的瓷窑之一。此杯器型也接近《中国陶瓷》所说:高足杯为浅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兰花纹,具有隋瓷的特征。故古浔阳城遗址出现的这只青瓷高足杯可说是存世最早的高足瓷杯了 。
元釉里红龙文高足杯
敞口外侈,丰腹内收,高足空,外壁3道竹节,火石红露胎。白胎,釉色光润,淡青白闪微灰。全器用铜红料绘出3个部分纹饰:(一)腹部饰一条飞龙,形体细长.瘦头猪嘴.山羊须,细颈蛇尾,三爪锋利,肘毛形如飘带。毛发向后上飘,双鹿角,斜方格鳞。龙的头尾之间点缀火焰纹。(二)碗口内饰相互勾连的眷草纹一周。(三)内底部饰釉里红折枝菊,中间一朵盛开的简笔菊花,花瓣围绕呈螺旋状花心作圆形排列。
明代青花高足杯
敞口外撇,深腹内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细腻,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鲜艳。腹部装饰青花寿山、宝塔、人物、树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广景较大,尤其是高足杯现存有一定数量,品种也多。在造型制作上与元代有明显的区别。元代高足杯的高足上细下粗,有1~4道竹节纹,中空不丰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底足足缘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状。杯与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艺特点。
清代高足杯
有青花、斗彩、鳝鱼黄釉、冰梅等装饰。造型和制作工艺与前代也有区别。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状,中间柄较高。清代高足杯足外撇,杯与足之间相似两杯底足对接,中间柄很短。图5是笔者收藏的青景德镇民窑青花缠枝纹高足杯。高6.7厘米。侈口深腹,下部成喇叭状空心足,中空施满釉。杯的口沿下绘青花如意纹,腹壁饰缠枝花纹,足壁画焦叶纹,胎细白。
民国和当代高足杯
民国时的高足杯主要是上部的杯敞口,腹稍浅,下足高大粗壮。如铁源主的《民国瓷器》103页伪满洲囚皇宫御用器,绿釉描金高足杯,8x6厘米,康德年款,从杯内的字样来看,当是薄仪赏赐之物。其釉莹润,金彩辉煌,为民国时期佳品。


据载,题红叶》一诗中宫女韩氏所题红叶竟然奇迹般流出宫墙,被人收...
碎步轻盈,挽青丝于宫墙之下。看花落,黄花树下,几片红叶随风凋零。她轻轻拾取起一片红叶,诧然一笑,终是轻轻擦干雨滴收于怀中。九重宫阙, 最高不过离恨天,她用纤丽的笔迹,在红叶上题刻下深宫的幽怨。 流年侯水,光阴易逝,红颜暗老,自己纵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又有谁能眷惜呢。易得无限宝,难得有情郎,一如宫门深似海,多么渴望当初在宫外的生活啊。红叶啊,你就随水飘走吧,去那个属于你的世界,也好把我的幽怨传达于人间。下辈子,我只愿拥有一张平凡的容貌,有一个深爱的自己的男子,此生足矣。去吧,红叶,随水飘去。而此时正在溪边闲玩的中书舍人卢渥恰巧遇到上游漂流而下的 红叶,遂轻轻拾起,好一个兰心慧智的女子啊,遂泪流雨下。
茜素红最大吸收波长
在pH= 4.0~4.5时,ARS-Cu(Ⅱ)-BSA的最大吸收波长才为530 nm~~~它的吸收波长是随环境值的变化而有所波动的。。。。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