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语录

求动漫《恶之华》的经典语录
第一话

我居踞碧空 神秘如狮身女妖
如雪的灵魂与天鹅之羽的洁白相融
对扭曲作态的身姿充满厌恶
我从不哭泣 也不会傻笑

-----出自《恶之花》第17首《美》

向最亲爱的 最美的天使
她给我的心里注满了光明
向我永远崇拜的偶像
敬献上我永存的祝福
她仿佛是一支韵味无穷的歌曲
弥漫在我的生命之中
又往我如饥似渴的心里
倾入无限的憧憬
这个使我可爱的小屋生香的香囊
散发着永远新鲜的芳香
这被人遗忘的香炉
透过黑夜升起绵绵的香雾

----- 出自《恶之花》第94首《颂歌》

第二话

我知道痛苦是唯一的高贵之宝
现世和地狱决不能加以侵蚀
要编我的神秘的花冠,那就需要
依靠一切时代和整个世界的助力

因为只有从原始光的圣炉之中
汲取来的纯光,才能将它精制
凡人的肉眼,不管怎样光辉炯炯
总不过是充满哀怨的昏暗的镜子

----出自《恶之花》第1首《祝福》

第三话

正是恶魔,拿住操纵我们的线!
我们从可憎的物体上发现魅力
我们一步步堕入地狱,每天每日
没有恐惧,穿过发出臭气的黑暗

----出自《恶之花》序章 《致读者》

望采纳哦~~~~
夏尔·波德莱尔 《恶之花》 中的一个句子
我只找到这些了,希望能有所帮助。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有谁知道莎拉布莱曼的恶之花的中文歌词?
我们惊喜地看到莎拉在音乐的国度中逡巡许久之后终于尝试了哥特摇滚这一阴暗妖冶的艺术形式。这首《Fleurs Du Mal》使莎拉丰富的如同水晶矿藏一般的嗓音开拓了新的疆域。之前看过波德莱尔写的同名诗集《恶之华》,现在再来听莎拉的演唱,顿时感到一种灵魂的回响和对人性及内在私欲的拷问。恶之华,诱人且令人万劫不复的恶之华。
  在全曲的开头,节奏如同疾风骤雨般的弦乐席卷而来。仿佛看到眼前是中古世纪的镜头,然后莎拉迷离且略带妖娆的高音从尽头传来,伴随打击乐,打开你蠢蠢欲动的心灵。

  我一直在想你?
  我喜欢这样做?
  我想我已失去你,
  但还未错过你。
  真爱已逝,我们狂奔。
  恶魔的花朵,不会令你这样。
  你手握空门之匙,
  我是否有过自由?

  在第一部分,像是故事一般的铺陈,关于爱和背叛。所以在配乐上还未加入充满摇滚感觉的爵士鼓,只是在温和迷离的弦乐中参杂幽微的管乐声,有笛子和黑管。营造一种诡异的倾诉感。仿佛女主人公在饱受内心欲望和情爱的折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情感的付出。整个这一部分的演唱,莎拉用了比较多的气声来迎合歌词的意境,带领我们走向更黑暗的角落。

  握不住的恶之华,
  魔鬼的花朵!
  我灵魂的黑梦魇,
  罪恶的爱恋!
  我努力的去抗争,
  魔鬼的花朵!
  植根内心的恶之华,
  是罪恶的爱恋!

  在副歌部分,迅速有节奏强烈的爵士鼓点和气势庞大的伴唱人声席卷而来。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灵魂的控诉!盛开在午夜阴影中的恶之花,操纵人的欲望,纵情声色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由此可以联想到波德莱尔在原著中所使用的七种罪恶的象征物:“豺、豹、母狗、猴子、蝎子、秃鹫、蛇”,分别代表:骄傲、嫉妒、恼怒、懒惰、贪财、贪食和贪色。也许这朵恶之花盛开的沃土就是人的内心——植根内心的恶之花!

  我用尽一生去等待,
  在这苦痛的芬芳中。
  欲求更多却已遗忘,
  爱情的永久叠句。
  我们生活,
  我们祈祷,
  魔鬼的花朵令我迷失。
  曾经的一切将重现,
  我可否获得自由?

  又是平和的演唱,和第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在背景声中我们可以分辨出带有错乱感的小提琴声,也许象征了内心的彷徨与矛盾。一旦意识到自己陷得有多深,才恰恰是自我觉醒的开始。人生难道只能这样在欲望的旋涡中循环下去吗?迷失了的自我是否可以挣脱这来自罪恶爱恋的枷锁?在波德莱尔象征性的原作中,他最终要抒发的是在一切不洁与欲望中的难得的纯净的人性之光。

  副歌

  恶魔的花朵!
  罪恶的爱恋!
  恶魔的花朵!
  罪恶的爱恋!

  副歌

  法语中的“恶”字,可作“病”和“痛苦”解,“华”与“花”可以理解为“通假字”或“一词多义”。《恶之华》也可以译为《病态中的花朵》,它们借以生存的环境有病,换言之,社会有病,人有病。还可以理解为在恶(不洁的)中长出的花(纯洁的),具有中国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传统象征(Accepted Symbols),并带有“因物喻志”的意义。但波德莱尔作为现代主义的象征派诗人,推崇独创的“私人象征”(Private Symbols),以新的角度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意念)进而有了哲学的深度。这意味着“恶”是先在的、固有的,而花可以在其污泥浊水中吸取营养和水分,然后奇特的开放,转“恶”为“美”。
  所以在最后一次的副歌之前,有一段美声的咏叹。是整首歌的高潮,是歌曲主题的深化,恶之花具有的邪恶之美是难以抵抗的。不如纵情一次,在恶之花妖冶的芬芳中沉沉睡去。
  作为无穷无尽的事物能不绝如缕,
  如龙涎香和麝香,如安息香和乳香,
  对精神和感官的激动都一一颂扬。
  ——波德莱尔《恶之华》
求东野圭吾作品的经典句子~~~
额,每本书的封面基本都算是经典句子了。

即使我变得不再是我,我依然会深深爱你,
直到永远。至死不渝。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确信喜欢的人能好好活着,即便面对死亡,也有如看到了未来。
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

人在什么时候会恨从心起?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