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黄的药价值和图片

树黄药用价值

树黄即是树黄连、土黄连、刺黄连(《广西中药志》),学名叫黄疸树(《江苏药材志》) 。又叫长叶小檗、土黄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三颗针(《广西中草药》)等。

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治肝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咽喉炎,结膜炎,尿道炎,疮疡肿毒。

《广西中药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肠炎下痢等症。"

《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疮疡溃烂。预防流脑。"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肝炎,胆囊炎。"

扩展资料:

黄疸树的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1~3.5米。茎多分枝,枝有细沟纹,并具针刺,刺通常不分叉,偶为三分叉,长1~2.5厘米。叶簇生;倒披针形至匙形,叶基渐狭而呈柄状,全长约4~8厘米,宽约1.2~2.6厘米,全缘,表面光滑。

花序略呈总状,或近伞形,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两轮,内轮3枚较大;花瓣6,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3毫米,较萼片略狭,内侧墓部具二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呈二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显,柱头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红色,微有粉,无宿存花柱。

生长于林下、沟边。分布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疸树


柳树叶的作用 柳树叶有什么功效

①柳花:柳花亦名柳子,性凉柔软,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花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②柳叶:柳叶功同柳絮,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③柳枝: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④柳根: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⑤柳皮: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⑥柳屑:柳屑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柳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

柳叶,性味苦、寒,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热淋、石淋、白浊、痈疽肿毒等症。


2、利尿:

柳叶,归肾经,有较好的利尿功效,对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有辅助治疗作用。


3、止痛:

柳叶,有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等症。


4、透疹:

柳叶,还有清热、发散、透疹的作用,用以煎汤内服并洗身,对于痧疹、小儿痧痘有疗效。


5、补碘:

柳叶中含有丰富的碘,可以补充碘离子,对治疗地方性缺碘导致的甲状腺肿大有良效。


6、治炎症感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用柳叶制成注射剂治炎症感染,临床上对乳腺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炎症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柳叶煮芝麻梗治脱发


柳树的药用价值
柳絮:亦名柳子,性凉柔软,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絮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柳叶功同柳絮,它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杨树黄的功效与作用

1、 增强免疫机能:活化巨噬白血球细胞;清除自由基;

2、 抗老化/抗氧化;

3、 维护肝、抗纤维化功能;


4、 减低过敏性体质的免疫反应;

5、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

6、抗菌作用。




扩展资料:
杨树黄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状,腹部表面凸起,(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毛,脱落后有明显裂纹,无壳,有假壳,同心圆。

封面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裂口少,绒毛短密,干燥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坚硬,木质,深褐色,约0.5厘米厚。这种管子是多层的,而且层数往往不明显。旧试管里充满了白色的菌丝。管孔锈成褐色。管孔为圆形,每1mm间4-5个。
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桑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杨树桑黄
树黄的功效
清热解毒。治肝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咽喉炎,结膜炎,尿道炎,疮疡肿毒。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