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皮造纸

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与中原关系极好的于阗王十分青睐中原的丝绸,但当时朝廷禁止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交易。

于是,于阗王向朝廷求娶刘氏王室公主。朝廷很痛快地答应了。

在公主临行前,于阗的迎亲大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将蚕茧带到了于阗。

于阗得到蚕茧,便设法从中原引进桑树,广泛种植,养蚕抽丝织绸。接着,一种以桑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也在当地流传起来。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成为一项重要工艺。用桑皮、藤皮造纸,这是这一时期造纸原料扩展的标志。


了解前人造纸经历了哪些阶段,用了什么材料?
古代造纸原材料的发展

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完善才有了它最后的模样,造纸业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筛选,所用到的造纸原料一般有韧皮植物包括大麻、亚麻和藤等,还有草本植物如竹、稻麦等等。从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古代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的选用先后经历了麻——皮——藤——竹等几个阶段。


1、麻类

麻类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原料,用麻类所得到的纸具有柔软、细腻和不透水的特点。《后汉书 》卷百八 《蔡伦传 》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 其用缣帛者, 谓之纸。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 , 麻头及弊布、 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上之,和帝 (刘肇 ) 善其能, 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从中可以发现,汉朝时期,蔡伦造纸所用到的原料有麻头、鱼网以及破布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直接继承了汉代的麻类造纸技术,不过在一些操作工艺方面有了优化。他们所造出来的纸张白度增加,纸表面更加平滑,也更加紧密,有明显的帘纹。

唐朝时期,麻类依旧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但是非麻类原料明显增加,造纸原料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传统的麻纸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长期用到的麻纸走向衰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皮类

将皮类用于造纸业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后汉书·蔡伦传》,书中所记载的“皮”,经历史学者考证,指的是“褚皮”。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造纸原料中加入皮类,使得造出来的纸张更加细腻,从而使造纸业在原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隋唐时期,皮纸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开始仅仅用到的桑树皮、褚皮扩大到桑科 、 瑞香科 、 樟科 、 锦葵科 、 防已科 、豆科等植物,当时用此原料所造出来的纸张深受欢迎,加上文学风气盛行,他们很喜欢这种表面平滑、柔软的纸张,并称之为“国纸”。

宋元时期,皮纸的产量远远超过了隋唐,一些达官贵人所用的纸张皆是皮纸,高级文化用纸仍然是皮纸的天下。


3、藤类

秦汉时期,藤纸并没有发展起来。唐朝的时候藤纸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这种纸张细密、耐用,在当时甚为流行。公文、书籍、绘画等方面都用到了藤纸,常见的藤纸主要有青藤纸、白藤纸、黄藤纸等。但是此纸取材不易,到宋元时期,减产迅速,几乎消失。


4、竹类

李肇先生的《唐国史补》写的“韶之竹笺”,他认为竹纸的出现大概在唐朝后期。竹纸具有“滑 , 发墨 , 宣笔峰 , 舒之虽久 , 墨终不渝 ” 的优点,吸墨、吸水功能极好。

宋朝时期,市面上百分之八十都是竹纸,用量十分庞大,可以说占据了纸业的大部分市场。其中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最为盛行。

元明清时期,竹纸依旧盛行,人们在造纸技术上更进一步,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纸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

“当笋生之后 , 看视山窝深浅 , 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 , 节届芒种 , 则登山砍伐 。”
可见当时对选择何种竹材造出更优质的纸张积累 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请问桑树可以造纸吗?我有一批桑树枝想卖给造纸厂他们会要吗? - 搜...
桑树皮可以招纸,不过桑皮纸是用来糊酒容器和簸箕等器物。此较粗糙!曲阜那边有要的。
桑条能否作为纸制品的原料?
采用净选的桑条或烟杆经切片后输送到浸渍池中,加入原料重量2.5-7倍水,3-20%的火碱,在常压、常温条件下浸渍,且使浸渍液经常循环,料片浸渍2—20天,料片成浆后按常规洗涤、打浆、造纸。该工艺原料来源广泛,常温、常压下生产燃烧后灰白而轻飘的纸张,取消蒸煮耐高压设备,节省能源和设备经费,显著降低制造成本,浸渍液循环使用,可减轻环境污染。
来源:本文由百花居原创撰写,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